明太原县城初探
早就听说在晋源正造一座新城。二月份的时候,看到有媒体报道:太原市晋源区明太原县城古城墙修复工程全部完工。于是与朋友结伴慕名前往。
█ 晋源区
█ 1943年《北支蒙疆的居住》中的明太原县城航拍照片,拍摄时间大约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,感谢水锅锅供图
█ 明太原县城修复效果图
查阅《山西省历史地名录》,太原县名称的出现始于隋开皇十年(590)。明洪武四年(1371),几经更名的县治移至晋阳故城南,即今晋源街道办事处。明洪武八年(1375)复称太原县,属太原府。清沿用不改。民国年间仍称太原县。解放后人民政府改太原县为晋源县。1951年撤县改为晋源区。大跃进年代曾改称晋源人民公社,后来又改为晋源镇。
█ 位于晋源区的晋阳古城遗址国保碑
█ 晋阳古城、明清太原县城的位置关系,转载自老童《龙城记》
经历过岁月、战火和人为的破坏,明太原县城早已面目全非。2011年晋源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后,太原市政府于2012年6月启动了“明太原县城”复兴工程。当时古城墙遗迹仅有百余米,那座写着“德化”二字的北城门洞即是残存之一。翻看当年的宣传,整个工程投资3.8亿元,总面积118万平方米,计划是2014年底完工。
█ 明太原县城北门,上图拍摄于2005年,下图拍摄于2014年
█ 德化,图片来源于网络
█ 明太原县城西门,张珉拍摄于2005年
█ 明太原县城南门遗址,张珉摄于2014年龙天庙会
█ 晋源牌坊上的“太原县城”
晋源距太原市中心仅20公里。出市区走新晋祠路,行不多久就远远看到了新建的城墙,还是蔚为壮观的,也不由让人联想到平遥古城。我们的车由北侧城墙一双门洞处驶入,下车就近先参观了修复的北城门楼,内额匾为“德化”,外侧匾额为“奉宣”。从墙体可看出修复后新旧城墙的明显衔接。写有“太原屏翰”的瓮城里还建有庙宇一座,为四个瓮城里的唯一。也是很少见的格局。后又看过东西南三座城门的匾额,分别是“观澜”“望翠”“进贤”。
█ 修复后的北门
█ 修复后的城门,墙体上可以看到新旧城墙的衔接
█ 瓮城里的庙宇
我们由北门沿台阶登城,在城墙上绕行一圈。东西南北四面城墙总长度3700余米,据说均是在古城墙原址上复建。走在平坦宽阔的城头,似乎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。向四周眺望,那些保持了明代特点的城楼、角楼、敌楼、城垛、马面,承继着冷兵器时代的防御功能。再看城内密密麻麻的建筑,一些修复的古建已历历在目。当然,已经拆迁的废墟和尚未搬迁的民居建筑也还有不少。依照古城九街十八巷、七十二小街的“迷宫格”布局,以及古城所必备的亭、台、楼、阁、寺、庙、观、坛,需要复建修缮的地方还很多,彻底完工尚待时日。
█ 明太原城墙新姿,本系列照片由作者达熙拍摄
修复的城墙座底宽12米,收顶宽10米,高10米,也是青砖贴面,当然这青砖一看就是仿制的新砖。看过平遥城墙的人会有明显的比较。在城墙边会看到一些小门,原以为是修筑的藏兵洞,到里面一看才明白,原来有些地段城墙是空心的。古代的城墙都是由厚厚的夯土层构筑,外面包裹厚重的城砖。如那样施工需大量的土方、人工,工程量会相当大。现在采用钢筋水泥先浇筑城墙框架结构,省却了夯土层,在框架外砌上城砖即可。而且里面有了很大空间,不但节约成本,还可以作为储物等场所,可谓一举多得。
█ 框架结构城墙,大同城墙修复时也采用这种手法
以下为明太原县城内部分古建筑、古民居的资料照片,张珉拍摄
█ 晋源龙天庙
█ 龙天庙内刘恒及群臣塑像
█ 晋源普贤寺转经筒
█ 晋源太山寺
█ 明清太原县文庙棂星门
█ 文庙泮池
█ 文庙大成殿
█ 明太原县城里的街巷
█ 晋源的历史民居
█ 保存完好的砖雕照壁
此时,也许是春节的余韵还在,新城四周的塔吊都静静的矗立着。城外的加工作坊里也鲜见有人。城墙上不时有游人走过,因为经媒体一报道,新城的知名度已越来越高。看到在一些城砖上,居然出现了“×××到此一游的刻痕”,现场的管理亟待跟上。
█ 阿黑于近日航拍的明太原县城
说到古城的修复,人们自然会想到一个人。他在大同任职的五年期间,大兴土木,修复古城,打造新区,得了一个“造城市长”的标签。2013年一纸调令,他从大同市长变成太原市长,履新两个月即全力投入明太原县城保护复兴工程。与此同时,太原人开始感到自己的城市到处“开肠剖肚”:许多道路在修建、改造,许多城中村在改造,轰轰隆隆,四面开花……
不管怎么说,老百姓满意就是真好。
太原道三晋文化微论坛开通,直接发帖,深度讨论,永久留存,全网互动,点击页面左下角“阅读原文”进入
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,阅读山西忆旧系列:
晋阳、并州、龙城、迎泽……太原这些名称的由来和含义你都知道吗?